为促进《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向教学实践有效转化,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生物学教研员车海军老师近日为世俱杯2025
2025级硕士研究生开展了一场以“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为核心的专题教学活动。本次活动基于前期对课标的系统学习,聚焦五大教学研究任务,引导学生从“理解理念”走向“设计实践”,实现从学习者到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一、任务引领,研习有方:五组视角构建教学新思路
在任务驱动下,五个小组围绕不同教学研究主题,展开深度协作与创意展示,呈现出新课标理念下的多元教学路径。
任务编号 | 任务名称 | 核心产出(汇报时必须清晰展示) |
任务一 | 素养目标与评价设计师 | 1.一份单元或章节或课时的具体化素养目标(3-5条)。 2.一个与之匹配的核心评价任务及简易评价量规。 |
任务二 |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师 | 1.一份清晰的新旧教材四维对比表。 2.基于对比得出的2-3条教学建议。 |
任务三 | 探究实验优化师 | 1.对一个课标实验的问题诊断。 2.一个具体的优化方案(如低成本、数字化替代等)。 |
任务四 | 跨学科主题架构师 | 1.一个吸引人的跨学科教学主题名称与驱动性问题。 2.清晰的学科融合点与核心学生活动描述。 |
任务五 | 素养测评命题官 | 1.一套迷你测评题(3-5道)。 2.每道题的命题意图说明与评分要点。 |
1.素养目标与评价设计师

图1 第一组的课堂展示
第五组选取“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一次位概念,结合“青海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该地区在光伏项目建设前后其环境、经济及生物种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设计出具体的素养目标及相应的评价任务。车海军老师评价其“情境真实、目标清晰”,但需加强目标的可检测表述,评价量规应合并测量维度,按形成性和终结性考虑量规的适用性,建议继续改进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2.新旧教材对比分析师

图2 第二组的课堂展示
第二组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例,从内容编排、引入方式、活动设计、插图与案例四个维度,系统对比了新旧教材的差异,并深入分析了新教材与课标理念的契合性,揭示新教材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优化路径。车老师指出其“分析框架科学、对比系统”,具备转化为教材研究论文的潜力。
3.探究实验优化师

图3 第三组的课堂展示
第三组聚焦“探究光合作用”实验,从材料、步骤与装置三个方面提出了系统化的优化方案,致力于解决原实验在器材获取、操作安全与课堂时效等方面的现实困难。车老师认为其“实用性强、易于推广”,并鼓励从“学段衔接”或“数字化支持”等角度深化研究。
4.跨学科主题架构师

图4 第四组的课堂展示
第四组以“新疆棉”为载体,设计“戈壁绿洲的生存艺术家”主题学习方案,融合生物学与地理知识,提出具有驱动性的核心问题。车老师建议进一步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逻辑和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可以继续完善为大单元教学设计。
5.素养测评命题官

图5 第五组的课堂展示
第五组围绕初中生物学核心素养,编制了一套涵盖“鸟类的迁徙与保护”、“沙漠锁边工程的生态恢复”、“流感与抗生素滥用”及“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等真实情境的迷你测评卷,体现从“知识考查”到“素养评价”的转变。车老师指出其“命题规范、情境丰富”,建议在题目表述上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对考素养与考记忆的理解需要深入研究。
二、从任务到成果:一次完整的教学研究训练
本次专题活动不仅是对课标理念的学习,更是一次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陈述答辩”的完整教学研究训练。硕士生在任务中提升教学设计、分析评价与团队协作能力,而教研员的精准点评与研究方向指引,也为后续教学论文的撰写与教学实践的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希望教育硕士不仅学会‘教什么’,更要学会‘如何研究教学’。”车海军老师在总结中强调,“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正是师范生走向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路径。”
三、展望:教学研究能力,从课堂开始生长
教学不止于传授,研究不止于课堂。各组将在车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凝练任务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案例或研究论文。从理解课标到设计教学,从分析教材到命题评价,硕士生们在教学研究的初步探索中,正逐步构建起作为一名未来生物学教师的核心素养。